為什么有人反對微信小程序?反對微信小程序的原因
昨天張小龍1在2017微信公開課PRO版中透露,小程序將在2017年1月9日正式上線。而目前暫時不能做游戲。瞬間刷屏了整個朋友圈,但是關于小程序的上線還是頗有爭論。也因此出現了反對微信小程序的言論。下面好吧啦網小編就用一篇文章跟大家一起來了解為什么有人反對微信小程序?反對微信小程序的原因。
觀點如題。思前想后,越來越肯定:微信小程序這攤渾水真沒什么好趟的。
不是在很多人叫好的時候故意潑冷水,微信推出小程序對整個HTML5行業的發展是件樂事(后面會解釋原因),但它自身的價值被夸大了。
目前大多數文章都對微信小程序的弊端一筆帶過,而大肆鼓勵人們去追微信小程序這個熱點。但我們需要警覺的是,有價值的究竟是微信小程序,還是微信?
1、誰的紅利期?
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性開發跟小程序的區別是什么?比如公眾號里面的微點餐,微商城,酒店預訂,信息錄入等等?——anyuanzhai(虎嗅網用戶)
微信小程序最被詬病的是整了套自成一派的wxml、wcss、js,雖然代碼的編寫非常簡潔,但它只適用于微信。說白了,這種程序和微信是妥妥的寄生關系,沒微信它什么都不是。而所謂的小程序開發者,和微信服務號開發者的性質差不了多少。
然而前兩天張小龍的朋友圈又火了:一臺碎屏的安卓機,桌面圖標多得讓人看花眼,但這些圖標表示的是小程序,而不是那些需要下載的APP。
有人很高興,微信要成為操作系統了!
其實留意那張截圖的25個小程序,基本是旅游、訂票、股票、電臺之類的輕量級應用。
如果是一些生活服務,小程序能提高打開率嗎?通過微信內檢索,可以。但有兩點需注意:(1)因為是偏中低頻的需求,我們大概不會把它們放在桌面礙眼;(2)關注比安裝簡單,取關也比卸載容易。
如果是休閑娛樂辦公類服務,小程序能取代同類APP嗎?很難,因為用戶更重視豐富的內容、良好的體驗,而非獲取服務的便利性。而在體驗上,微信限定的標準和API、提供的統一UI會是交互、視覺的兩大壁壘。
要真有什么突破,有兩個選擇:
(1)微信冒蘋果之大不韙做小程序市場(插一句,應用內檢索已經帶有“市場”性質)
(2)張小龍允許小程序利用微信社交流動(但這樣又可能把微信原有的生態玩壞)
值得肯定的是,微信小程序的應用入口、離線數據、通知推送等特點,對提高應用流暢性、用戶留存具有很大價值,但絕大部分價值源于微信。至于小程序換湯不換藥能產生紅利?亟待試驗。
2、我們反對的是什么?
“作為一個擁護自由和開源的'GitHub 中國區首席Markdown程序員'。微信在微信小程序引導著Web開向封閉,我們再也不能愉快地分享我們的代碼了?!薄狿hodal(ThoughtWorks前端)
“微信小程序就是一個類似RN的輪子…從技術棧來說,我不喜歡!…并沒有減少產品的開發成本,反倒是多了一個開發流水線。”——齊修(好奇心日報前端)
上面兩則評價很中肯(技術層面上)。微信小程序的生成使用微信自己寫的網頁標準,就意味所有開發者都得學微信這套語言,編寫出來的網頁不具可移植性。換句話說,你從零開始學微信小程序,不需要小程序了又得從零開始。
所以當我了解到微信小程序的封閉性時,有種感覺:它像在招徠一批開發者為微信打工……
真正開放的是HTML5。
噢對了,你可能還不知道微信小程序壓根不是我們一直稱道的HTML5,只是搬用了HTML5的開發模式。wxml和HTML5相比,從Web開發能力上真的遜多了,而且有點擾亂了HTML5多年來建立起的通用、開源的Web生態平衡。
這點因為誘導分享、誘導關注等被微信屏蔽過(講真,黃賭毒還能理解),因為涉及阿里系(淘寶、蝦米等)在微信被限制外鏈的人應該深有體會——規則完全由微信定義,對開發生態也沒什么好處。
所以對于微信小程序的開發,我身邊很多有經驗的開發者都沒什么動力,反而有人對開發一個做小程序的可視化工具興趣盎然。
3、誰是真正的風口?
“真正的小程序的形式只能是 H5。最輕(不用下載安裝,用了就走)、最靈活(開發難度小,投放周期短,調整更容易)、最通用(標準的Web形態,有瀏覽器就能打開)?!现瞧剑╥H5互動大師創始人)”
近兩年,微信的發展其實和它對外鏈的支持密切相關。因為Twitter、Facebook這些國外知名網站對第三方鏈接的嚴格限制,可能導致國外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發展比國內慢了一拍。
這些外鏈是什么?
讓朋友圈一度熱鬧起來的,經過時間檢驗的互聯網利器是H5。
半年內有淘寶造物節的《ZAO》,720°全景加重力感應實在驚艷;有網易的《用你的洪荒之力畫一個小人》,涂鴉互動的參與感極強;有Dopemine的《活口》,真人視頻密室逃脫的模式讓人拍案叫絕。
這些效果都是封閉的小程序實現不了的,但HTML5可以。
隨著國內底層交互類型H5制作工具的出現,這類網頁的開發可以被可視化為圖形界面,生產效率遠高于微信小程序。比如因為《ZAO》推出半個月后,iH5就把它的核心功能包裝成一套全景組件,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使用。
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Web環境,開放、互聯。
因此很多開發者更期待PWA(漸進式網頁應用),因為它在保留應用入口、離線數據、通知推送等優點的同時,還支持HTML5。
雖然我不怎么看好當前這種模式的微信小程序,但借由小程序概念的推廣,國內外各大瀏覽器廠商發現有利可圖。什么百度、360、UC等等很大可能會加快對PWA的支持,這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QQ瀏覽器要靠這個搶份額也不是不可能的)。
還不能和谷歌好好玩耍之前,就不期待Chrome了,但Safari還是很有希望的。相信喬幫主今日還在蘋果公司的話,也會朝這個方向進軍吧?
最后用Chrome產品部門的Rahul的話收尾——
Dicoverable(可探索)、Linkable(可鏈接)、Low Friction(少沖突)、Broad Reach (入口廣泛)等等,這些都不是 Web 的本質。Web 的本質是 Open(開放)與 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這是萬維網(WWW)的初衷,也是所有這些特性能成立的前提。